孟庆石:田间走来的“地头厨子”
孟庆石:田间走来的“地头厨子”
文/山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秦岭 图/山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军
太原锅舍餐饮集团研发总监孟庆石,今年44岁,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全省11个市、101个县(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莜面、苦菜、地皮菜、土豆是他潜心研究的目标。“晋菜的根不仅在烹饪技艺上,更在我们独有的食材上。”孟庆石说。
1994年,孟庆石离开安徽老家到太原打工,很意外地遇到了恩师杨章平,走上餐饮之路。初入饭店时,孟庆石只做一些杂工,因为勤快,两个月后便被师傅选中带进厨房学习基础知识。“每天早来3个小时学习颠锅。刚开始用小锅,后来用大锅,整整学了3年。”孟庆石说。
1997年,孟庆石正式独立上灶。此后的8年中,孟庆石在师傅杨章平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淮扬菜、粤菜、川菜等,而且在师傅的支持下,拜川菜泰斗史正良为师。2004年,孟庆石成为全晋会馆行政总厨。根据食客的反馈和饭店的需要,他研发出了以皇城鹅肝牛肉小窝头和傅山童子鸡为代表的融合晋菜,深受食客喜爱。
2019年7月,孟庆石到太原锅舍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担任研发总监,以晋菜为主进行创新研发。从此,孟庆石走上了寻找三晋食材的漫漫长路。
“晋菜既有官府菜,也有市井菜。我们锅舍主营市井菜,所以我要寻找物美价廉的食材。”为了寻找到最纯正的食材,孟庆石查阅了大量资料,向同行寻求帮助,去“苍蝇馆”品尝当地的土饭。
在广灵,为了寻找正宗的蒸碗,他在农户家一住就是半个月,每天和农村宴席的厨师交流心得、研究手法;在右玉县,他跑到山沟里,在农户家观察柏子羊肉的养殖情况,了解羊肉最原始的烹饪手法;在娄烦县,他蹲在地头亲手挖出土豆研究;在静乐县,他盘在炕头记录苦荞的生长情况;在阳高县,他和农户一道爬山挖野菜……一年365天,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奔走于田间地头,在全省101个县(区)都留下了足迹。许多农户亲切地叫他“地头厨子”。
“回来时,车上放得最多的就是各地独有的食材;回来后,我们就关起门来研究怎么制作。”孟庆石说,“每到一季饭店更新菜谱的时候,我们都会向食客征求意见。我们淘汰点击率后10名的菜品,换上新研发的菜品,同时还要分析淘汰原因,力求创新出更好的菜品。”
在他的努力下,龙虾尾炖粉条、水煮小酥肉、榴莲软黄米等一批创新融合晋菜成为饭店的“爆款”。“每年我们都要研发创新近百道菜品,为的就是使食客保持新鲜感。”孟庆石说,“要抓住晋菜这个根,我觉得要做到‘三好’‘三易’‘一低’:好吃、好看、好销售,易加工、易储存、易采购,成本低。让老百姓真正消费得起、吃得舒心,才是传承晋菜的重要方式。”
责编:邢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