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出新时代的“太平绣球”
抛出新时代的“太平绣球”
7月27日至28日,由省妇联、省工信厅、省文旅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主办,大同市妇联承办的山西省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暨“三晋巧姐”好品展在大同古城的中国雕塑博物馆举行。刘云芳制作的太平绣球获得铜奖。
绣球文化历史已逾2000年。襄汾太平绣球由12个花瓣巧妙组合,色彩亮丽,造型夸张奇特,寓意盛世太平、幸福美好。襄汾历史上曾属太平县管辖,因此襄汾绣球也被称为太平绣球。太平绣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其中填充十余种防病治病的名贵中药材,还有驱逐秽气、除湿祛寒、醒神强体等多种功能,具有养生价值。太平绣球已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目录,刘云芳入选太平绣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2年,洪洞姑娘刘云芳嫁到襄汾县赵康镇,其婆婆家是当地太平绣球传承世家。刘云芳回忆,第一次家庭会议,婆婆就对她说:“咱家是绣球世家,到你这里就是第五代传人啦!你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传下去。”接过传承的担子,刘云芳跟随婆婆学习绣球手艺,半个月就把婆婆的绝活学到手。
为使太平绣球发扬广大,刘云芳把产品带到国内各大型文旅产品交易会上展销,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为更好地传承技艺,她设计并制作符合当代人审美以及兼具实用性的系列饰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2016年,刘云芳创办襄汾县赵康红红传统手工艺太平绣球专业合作社,向100余名农村妇女传授绣球制作技艺,使她们足不出村就可月赚1500元左右。如今,太平绣球已成为当地非遗扶贫的文化品牌,形成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文化产业。
山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米俊茹 摄影报道
责编: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