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因剧而名的爱情圣地

2021-09-10 15:50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微信图片_20210723134230.jpg


微信图片_20210723134259.jpg


微信图片_20210723134252.jpg

导游名片

张新倩,出生于1992年9月,2010年从事普救寺景区讲解员工作至今,多次参与重要接待讲解,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先后代表普救寺景区参加省、市各大推介活动,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2017年成为普救寺景区“消防形象大使”。

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例外。这座千年古寺因为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名扬天下。剧以寺而生、寺因剧而名,普救寺也成为著名的爱情圣地。《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在作品中提到,“普救寺是我国著名的戏曲文物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化的活化石;而《西厢记》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爱情文化‘品牌’标识”。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位于永济市西12公里的峨嵋塬头。据史料记载,隋初已有普救寺,再往前还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普救寺历经沧桑、反复兴废。现在的普救寺是1985年后重新修复的,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修复的普救寺占地145亩,分为东、中、西三道轴线,每个轴线一种建筑风格,西轴多为仿唐建筑,中轴为宋金形制,东轴为明清风格。

步入山门,一道高阶映入眼帘,共有台阶108个。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一生要经历108次磨难,诚心地登完这108个台阶便可以事事顺心。沿石阶而上,便是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钟楼高17米,分上下两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整体庄重、朴实,出檐深远,斗拱较大,柱子粗壮。从这里开始,便走近《西厢记》的故事。



   


唐代贞元末年,前朝崔相国病逝,相国夫人携女儿崔莺莺及家眷回河北定州老家安葬,途经蒲州,道路受阻,暂住于普救寺避难。张生是河南洛阳才子,去长安应试,绕道蒲州来看望好友,游寺时在塔下回廊巧遇莺莺,一见钟情,遂决定放弃功名追求莺莺。这座钟楼的第二层在当年“白马解围”一折戏中起到了“观阵台”的作用。二楼的吉祥鼓是用整张水牛皮制作而成,直径2.2米,是我省第二大鼓。《西厢记》描述当地守卫蒲津桥的叛将孙飞虎听闻莺莺长得如花似玉,便带领5000人马将寺院围住,扬言三天之内不交出莺莺,定一把火烧掉普救寺,让僧俗寸草不留。老夫人无奈许下诺言:“有谁能把贼兵退了,就把莺莺许配给他,并倒赔嫁妆。”张生当即书信给自己的义兄白马将军杜确请其解围。两军于寺前厮杀,鼓楼就是当时老夫人观看对战的地方。最后,白马将军生擒孙飞虎,使崔张二人的爱情得以延续、发展。相国小姐对张生萌生爱意,该是这一刻。

鼓楼往前是塔院回廊,共建有44间,仿唐形制。这儿就是张生的“惊艳”处。崔莺莺在佛殿上完香后来到东廊赏花,被张生隔着花丛看见了,当即惊为天人。莺莺作为大家闺秀,看见后不动声色,但内心难免泛起波澜。为了掩饰,莺莺便说了一句:“红娘你看,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声音婉转如莺啼。张生听到了更是神魂颠倒。这时,红娘看见张生,告诉莺莺:“姐姐,那边有人,赶紧回去。”莺莺很自然地回眸一瞧,秋波一转让张生呆至夕阳余辉落尽时方才回过神。

回廊中间耸立的莺莺塔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原名舍利塔。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崔莺莺,便把塔称为“莺莺塔”。塔高40米,共13层,可以登至9层,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莺莺塔前左边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再建普救寺浮图诗》,记述了修塔的经过。这座塔原建于隋唐,工制壮观,但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中。8年后,张佳胤任知州,此时黄河连年泛滥,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张佳胤请教了一些方士,他们说:蒲州城南北长、东西窄,形似浪里孤舟。停靠于黄河岸边,舍利塔就如系船的柱子。寺前的通渠大道则像一条拴船的缆绳,现在塔毁,船无柱可拴,整个城府便飘摇不定,当今之计得赶紧修塔。面对财力短缺的困境,张佳胤捐出俸禄,号召众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百姓甚至捐出砖块,因此塔身砖块的颜色、形状、大小不一。这座塔最奇特的就是回音效应。在塔西20米处击石或拍手,塔上便发出类似蛙鸣的声音,是旧时永济八景之一的“普救蟾声”。

微信图片_20210723134245.jpg

大殿的旁边有一座优雅别致的小院,是故事《西厢记》的主要场景,也是莺莺一家寓居的地方。院门前有一副对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因此得名“梨花深院”。步入小院,正前为上房,两边是厢房。东厢是莺莺的弟弟欢郎的居室。“白马解围”之后,老夫人在东厢宴请张生,席间让张生、莺莺以兄妹相称,就此悔婚。张生万念俱灰,卧病榻上对红娘说:“红娘可怜小生,将小生之心告知小姐,小生看来是断然难活了。”《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中国文学史上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丫鬟形象,聪明伶俐、一身正气。红娘给张生出主意,等小姐晚上烧香时,以咳嗽为信号,用琴声向小姐倾诉。到了晚上,张生把一腔情思全泄琴上,随歌一曲《凤求凰》。小姐越听越伤心,让红娘送给张生一个 “药方”。这个 “药方”便是流传千古的“西厢诗”。

东厢对面的西厢是崔莺莺的闺房。在这里,莺莺给张生开“药方”。那个百依百顺的小姐已经不存在了,不满和反抗已萌芽。她向自己的爱情道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小院的影壁上题着“药方”———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短短四句诗暗含了约会的时间、地点、暗号、路线,“明月”即满月,“三五”意为十五。农历十五月儿圆的晚上,等到月移西厢下时,西厢房的门半掩着,让张生顺着东墙外一棵杏树而上,如果杏树的影子一晃动,就知道张生来了。莺莺的才情可见一斑。

小院东北角院墙上伸进来的树枝就是张生跳墙的地方。张生接到小姐的“药方”,立刻百病全消,盼到约定时间,手拽着树枝就跳了过去。至此,几经波折,两人终于互通心意。



上房是老夫人居住的地方,《西厢记》中最著名的一折戏“拷红”便发生于此。由于欢郎童言无忌说出姐姐的行踪,老夫人便唤来红娘拷问,并迁怒于她:“这件事都怨你这个小贱人。”红娘不卑不亢:“这事怨不得张生、小姐,更怪不得红娘,是夫人之过。当日兵围普救,夫人亲口许下诺言,谁能退得贼兵,即将小姐许配为妻。如今兵退身安,夫人却悔却前言。既然不肯成就此事,就应多给张生金帛,远远打发走算了,却不应把他留于书院之中,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才会有此一事。”夫人憋了半天怒火,只得说:“这事不能便宜了张生,非要让他吃官司不可。”红娘又道:“如果打起官司,夫人须先领一个治家不严之罪。若追究下来,夫人还要有一个背信忘义之名,不如恕其小过、成其好事。”事已至此,面对红娘逻辑性极强的游说,老夫人无可奈何地叫来张生:“我们相国家有个规矩,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你去,考中了,回来;考不中,休来见我。”

为了迎娶崔莺莺,张生振奋精神进京赶考,中了翰林,最终皇帝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普救寺因《西厢记》的故事成为象征爱情的圣地。

普救寺东轴仿唐街上蒲州府衙前面有两尊铁人,身高四尺,峨冠博带,拱手而立,虽历经千百载的风雨剥蚀,至今明亮不锈。这对铁人有一段发人深省的传说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723134238.jpg

明朝万历年间,蒲州城住着一名告老还乡的官员沈亮。他有两个儿子,沈仲仁、沈仲义。兄弟二人一个是文渊阁大学士,一个官居六部侍郎。一年,沈亮作古归西,仲仁、仲义从京城赶回家乡奔丧,不料为争家产发生纠纷,只好诉状于蒲州府衙。

当时的蒲州太守梅耿是四品进士,三任连坐蒲州。妻子姜氏知书达理,才华出众。梅太守接到沈家兄弟的诉状,颇感为难:翰林和侍郎打官司,自己一个四品进士如何受理此案?看到丈夫愁眉苦脸,姜夫人猜他遇到难断之案,便问起缘由。梅太守将沈家兄弟争家产之事告诉夫人。姜夫人听后微微一笑说: “此乃区区小事。”梅太守吃惊道:“难道夫人有锦囊妙计不成?”姜夫人慢条斯理地答道:“妾身不通治国之道,但晓做人之本;况沈家兄弟乃国之栋梁,竟见利忘义,为毫厘失手足之情,断兄弟谊,却投诉下官,非情非理,岂不让世人贻笑?”梅太守沉思片刻说:“如此说来,夫人对本案已成竹在胸。将此案交与夫人受理,夫人可愿意?”姜夫人便提了三个要求:一要女扮男装,坐堂问案;二要梅太守立即向四乡八镇发出告示,三日之后让民众前来听判;三是审理期间梅太守只能屏后听审,不能公开露面。梅太守一一照办。

到了审案之日,蒲州府衙民众熙熙攘攘,把大堂挤得水泄不通。三声堂鼓响过,沈家兄弟来到公堂之上。 “太守”说: “二位大人的诉状,下官已经拜读,容后禀报。现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沈家兄弟齐声说: “但问无妨。” “太守”问道: “古往今来,做人以何为本?”沈仲仁答道: “遵循的是圣贤之道。三纲五常,做人之本。本若不张,人将尽矣。” “太守”点头称是,接着问道:“古之楷模,推崇何人?” “古之贤人,首崇伯夷、叔齐。”沈仲义答。

“大人所言极是。” “太守”走下公案说道,“伯夷、叔齐虽同父异母,却兄恭弟让,和睦相处。国君传位于叔齐,叔齐不受,让位于伯夷,伯夷言‘王命难违’。尔后,兄弟二人携手奔于西岐。伯叔二人念其兄弟情谊,遵循做人之本,江山社稷不争。仁义两位大人为何竟为家细而争讼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反问,沈家兄弟顿时无言。围观的人纷纷议论:“小官把大官问住了。”“这么大的官还为家产争议?”“太守”继续说道:“飞禽走兽且懂‘五常’,况且人为万物之灵。二位大人,以祖宗所遗之小节,而伤手足之大意。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在哪里?沈仲义,义在何方?下官已将审理之词书于诉状之上,望二位大人好自为之。”说罢脱去冠戴,露出妇人之相,拂袖回后堂去了。

沈家兄弟见状,呆若木鸡。围观民众纷纷喊到:“一个妇人竟把两个大官奚落了一顿!”此时此刻,沈家兄弟大彻大悟,抱在一起痛哭流涕。而后,仲仁打开诉状,只见上面留诗一首:“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先遗业何须争。一朝相见一朝老,能有几日做弟兄。”仲义诉状上同样有诗名:“兄弟相处忍为安,莫因毫厘起祸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给后辈做样看。”二人看罢无地自容,便相撞而死。

这下梅太守惊慌失措,直埋怨夫人逞能,闯下大祸。姜夫人说:“妾一没有刑讯,二没有逼供,只陈述了做人的道德。二位大人之死,与咱何干?只将沈家二位大人因何争讼,本府如何受理,他二人如何短见一一写个奏折,呈请皇帝圣裁。”万历皇帝看过奏折后说: “天下竟有这样奇才女子,难得难得!”当即朱笔一挥:“沈家二公之死,属见小利而失大节自为。为昭示世人,铸二铁人,立于府衙门前。”皇帝嘉封太守夫人为“女中之贤”。两个铁人竖立之后,蒲州争讼案件趋减,打官司告状的人几乎没有了。铁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景区门票:淡季(11月至次年3月)50元,旺季(4月至10月)60元。

开放时间:8∶30-18∶00。

进入普救寺景区,沿108级台阶而上,会看到大钟楼,可以拍钟敲鼓。随后进入张生、莺莺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塔院回廊。回廊围绕起来的就是普救寺标志性的建筑莺莺塔,在了解塔的历史的同时可以走走千年古道 “莺莺小道”,听西厢记的故事,感受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重磅的是在晚上体验大型沉浸式夜游“梦境西厢记”演出,走走中都唐街,感受大唐的繁华。

永济牛肉饺子、永济扯面、黄河大鲤鱼、羊肉豆腐菜等。

自驾:西安方向:沿连霍高速向东至秦东站下,经风陵渡黄河大桥进入山西,然后沿运风高速至永济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两公里到达景区;郑州方向:沿连霍高速向西至秦东站下,经风陵渡黄河大桥进入山西,然后沿运风高速至永济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两公里到达景区;太原方向:沿大运高速向南至永济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两公里到达景区。

文/全媒体记者 师萟 

摄影/全媒体记者 李庆峰

 视频/全媒体记者 崔容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