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用执着的信念追求人生理想
本报记者戎兵
艺术经历:董博,山西太原人,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山西简影传媒创始人、独立制片人、导演、摄影师;2001年跟随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曹雪芹》剧组参与拍摄,2009年拍摄山西首部网络电影《坏蛋》,开了山西网络大电影的先河,2009年—2021年多次在国家级专业影像刊物《大众DV》《影像时代》等发表专业学术文章,2021年7月成功举办了大型航拍纪录片《百年荣光———红色印记》首映式以及策划执行了《百年荣光———红色印记》红色主题影像展,2021年8月摄影作品《百年荣光———红色印记》入选2021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航拍纪录片《百年荣光———红色印记》入选多媒体影像展。
1998年,初中毕业后的董博没有选择去读高中。自幼喜爱武术的他向父母提议想去武术学校学习,然而家人极力反对。但执着的董博还是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毅然去了河北云飞武术学院影视武打专业学习。
初到学校的时候,董博除学习基本武术套路外,主要就是练习散打和搏击。艰苦、枯燥的训练就是这个17岁男孩全部的生活。半年后,董博和其他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参与了一些电视剧的拍摄。拍摄中,他们只是跑龙套且没有一句台词。然而,就是这段经历让董博真正接触到了影视,也让他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他暗暗下定决心:我要珍惜每一次拍摄的机会,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
3年的武术学习结束后,感到仍需继续充电的董博又选择到山西工商学院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翻看各类摄影摄像的图书,并购买了一些器材开始练习。“当时我对影视制作一无所知,甚至连照相机都不会用,但我从未放弃梦想。”董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除学习专业课程外,董博一有空闲就研究各种各样的摄影摄像设备,还在电脑上浏览一些有关影视知识的论坛。正是靠着肯钻研的那股劲,董博的专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2003年,董博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数码影像工作室———“简影”。他开始为企业、单位拍摄宣传片、纪录片等。那时写剧本、拍摄、后期剪辑都由他全权负责且收入不高,董博却觉得乐在其中,因为他心中始终藏着自己的电影梦想。后来,董博的工作室有了一定的规模,并购置了一些专业的灯光、音响、摄影机、摇臂、轨道等设备,也有了一批专业的制作人员,工作室的业务越来越多了。“当时经营上没问题了,但我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董博说,解决了经营问题后,就马上着手拍摄一部根据网络小说《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短剧《坏蛋》,并作为草根电影参加了电影展。
2008年,董博成为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职工。到了这里后,他用自己的专长记录下企业各类活动的情景,用手中的设备记录下那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画面。“到了单位后,我就想用手中的设备记录下身边职工的点点滴滴,让这些珍贵的记忆可以永久留存。”董博说。正是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董博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单位组织我们去武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当时我就琢磨山西有这么多红色文化遗址,但没有一个完整的影像资料向外界展示。作为一名影像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用镜头去记录那些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事件的地方。”
有了拍摄纪录片的想法,董博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着手准备拍摄工作。“刚开始我们始终下不了决心来完成这次拍摄,因为涉及地域太广且山西境内的红色文化遗址多达3000余处。拍摄不可能完全走访到每一处,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董博和团队成员经过多次反复研究,还是决定尽最大的可能去完成这次拍摄。于是,他们从3000余处红色遗址中挑选出100处红色遗址进行拍摄。
就这样,凭借一辆车、3个人,董博和团队成员开始拍摄征程。董博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行经1万多公里,走访了我省11个地级市,拍摄了117处红色革命遗址,精选其中32幅作品以《百年荣光——红色印记》为题,呈现在今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并在抖音“探秘大山西”里进行展示。“拍摄了几十处遗址时,我感到快坚持不下去了,也有人劝我放弃。而我一直在想,每个红色遗址都见证了曾经的峥嵘岁月,诉说着牺牲与奉献,折射出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初心使命,能够把这些展现给大家,对大家有所触动,我的坚持就是有意义的。”在追寻红色足迹、瞻仰革命遗址的过程中,董博常常被感动。他和伙伴们跋山涉水,寻求最合适的角度,全面记录遗址的信息。董博说,他会继续寻访红色遗址,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遗址、传递红色文化。
责编:韩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