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练就“摄影眼”洞见新时代
本报首席记者 米俊茹
艺术经历:王劲松,哈尔滨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综合部副部长、机关工会主席。从1993年开始,他将镜头对准重点工程一线、一线职工、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祖国的大好河山,拍出来30万余张珍贵的摄影作品,其中多幅作品在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他是《人民铁道报》《摄影中国网》《江苏摄影》兼职特约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晋中潇河公园,秋风中摇曳荡漾在水中央的一支芦苇;太原纯阳宫,蓝天、红墙、雕梁画栋楼阁的一角……随手一拍,张张精彩。一幅幅普通的场景被镜头定格,有了不一样的意义。11月22日,记者翻看王劲松在朋友圈分享的照片,被其精美的构图、唯美的光影打动,不敢相信这是用手机拍摄的。
“我拍摄是为了记录生活、记录历史。”王劲松说,从1993年接触摄影算起,他平均每年要拍3万张照片,练就了一双“摄影眼”。
拍摄等候大半天 500张里选一张
1993年,王劲松担任中铁三局五处阳泉地区团工委书记兼第二经理部党工委干事,负责宣传工作。他深入工地,用镜头记录施工过程,开启了长达28年的摄影生涯。
“那时候一套摄影设备重达18公斤,为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需要拍摄一整天。”王劲松回忆。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的那天,7时整他就架好相机,守候在中铁三局集团承建的跨京杭大运河特大桥的一侧,静等着一列列和谐号动车驶进镜头。车头刚进入大桥,他就开始按快门。“每5分钟一趟,当日有117对列车,我拍了30多趟。”王劲松说,最终在500多张照片里选出最满意的一张。这张被王劲松命名为《跨越千年》的照片2012年获得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二等奖。
为拍摄太原市迎泽公园的古建筑夜景,王劲松从19时进入到23时关灯,一直在捕捉最佳的光影。终于,作品《古建风韵》在江苏摄影界月度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2008年到2010年,我在京沪高铁中铁三局指挥部工作时,3年拍了30多万张照片,拍废了两台相机。”王劲松感慨道,“那时候痴迷摄影得不行。买了新相机后,我每天都抱着相机睡觉呢。”
因为热爱,所以痴迷。王劲松先后用过8台相机,每台相机的快门都被他用得锃亮锃亮的。
王劲松拿出他的获奖作品给记者看。作品《精心修剪》拍的是修剪花的老人传神的眼神,《他的笑脸》拍的是一名农民工扛着铁路配件笑得特别开心的表情。记者被一幅名为《俺脱贫了》中老农发自内心的笑脸震撼到了:没牙的向上嘴角,眼角堆起来的笑纹,毫不做作的神态……
王劲松说,无论是修剪花的老人还是中铁三局扶贫点的老农,拍摄时他和被拍摄对象聊了近一个小时,然后捕捉到了最传神的那一刻。
一天随手拍百张 1000G硬盘放不下
逮啥拍啥,走哪儿拍哪儿。王劲松说,2016年,他开始用手机拍摄,平均一天要拍100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除拍摄施工一线职工铺轨、架梁,展示职工风采外,还包括古建筑类、生活类等。“所拍摄照片用满了两个1000G的硬盘。”说着话,插上线连上电脑,王劲松展示他拍的各类照片。
文件夹下的文件夹,大类下面按年代分成小类。点开生活类下的“房产广告”,各个年代、不同地方都有,从1300元/平方米到10000元/平方米再到23800元/平方米,见证了房价的一路攀升;“春运记录”构成了一部中国春运史;“共享自行车”警示人们呼唤文明……
“风光类”文件夹里,保存着截至2020年2月10日王劲松拍摄的3个直辖市、20个省、117个市县的325个景点的照片,“山西有64个景点”。
快门一闪一瞬间 定格记载到永远
“我的很多作品可以说是绝版。如这幅太原五一广场的 “晋泉之声”雕塑,现在已不复存在。又如这幅京沪高铁列车进站,因为我当时是通车前施工单位的参建者,才能站在这个角度拍,之后不会再有了。”王劲松打开文件夹里的“绝版系列”强调,“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这就是摄影的意义。”
“过去拍摄追求设备,追求光圈、快门等参数,现在追求构图,让画面不用照片说明也能看明白。”王劲松说,“拍得多了,就练成了‘摄影眼’。”他进一步解释,摄影眼是一种能看到可拍之处的观察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拍摄之前就已经在心中构好画面了,能把内心看到的风景拍出来”。
为传播摄影艺术,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近年来,作为中铁三局机关工会主席的王劲松组织职工拿起手机一起 “记录火热美好的生活”,从2017年开始举办不同主题手机摄影展,参与人数从最初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形成了工会的一个品牌。王劲松把手机摄影知识发到微信群里进行分享,使职工的摄影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工会还把职工的作品裱起来发给职工。
“拍摄时我感觉非常愉悦,尤其是拍到想要的作品时。”王劲松希望更多的人能享受光影艺术带来的美好。
责编:韩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