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清:用写作联结“生活”和“远方”

2023-09-19 09:53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C20230919-wt-133024.jpg

艺术经历:史慧清,供职于兰花科创朔州分公司,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文《风往北吹》《大山深处除夕夜》《雁门关外朔州城》《那时花开》等。其作品散见于《阳光》《中国能源报》《中国煤炭报》《神州》《山西日报》《朔风》《太行文学》等报纸、期刊,获得山西省总工会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梦·劳动美”征文比赛二等奖、旗帜杂志社“我的入党故事”征文比赛优秀奖,部分作品被收录在百度题库。

山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李震川

史慧清,1978年出生在高平市三甲镇长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如果说这个普通的农家有什么不普通之处,那就是史慧清的妈妈酷爱读书。受母亲的影响,小慧清渐渐喜欢上了读书,写完作业就和妈妈一起坐在那盏不甚明亮的白炽灯下,一直读到上床休息。家里的书读完了,小慧清就跑去邻居家找书来读。“有个远房亲戚家里有很多藏书,我几乎每天都跑去他们家,一边啃着他们家做的豆皮窝头,一边读书。小时候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安逸而幸福,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史慧清回忆道。

儿时的史慧清安静而好学,学习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尤其是她的作文常常被当作班里的范文,她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作文比赛。1993年,史慧清考入晋东南煤炭工业学校,并担任校刊《雨露》的主编。

从学生时代开始,史慧清就笔耕不辍。参加工作后,因为文笔好,她渐渐从洗煤工、化验员进入宣教科工作,于2008年在竞聘中脱颖而出,成为宣教科副科长,主办矿上的《唐矿人》《激情唐矿》并负责外宣工作。这为日后史慧清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8年,史慧清的丈夫被调往兰花集团刚刚收购的朔州口前煤矿,一对恩爱的夫妻被分隔两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念的心酸恐怕只有当事者才会有真正的体会。因此,史慧清下定决心,无论丈夫去哪里,自己都要陪伴在丈夫的身边。就这样,2011年史慧清主动申请调到刚刚成立的兰花科创朔州分公司,从晋东南来到了晋西北。

来到朔州的大山,史慧清惊讶地发现,同在山西的一片蓝天下,风物气候差异竟然如此巨大:家乡的宜人气候消失不见了,代之以边关塞北的狂风暴雪,加上兰花科创朔州分公司尚处于建设阶段,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工作狂”的丈夫更是一头扎进了矿山,夫妻俩依然聚少离多,艰辛、孤独、陌生、彷徨……种种复杂的情绪笼罩在史慧清的心头,写作成了她唯一倾诉的途径。

史慧清的性格看起来安静而温婉,却不是娇滴滴的“小女人”。她坚强而独立,总是以乐观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渐渐地,史慧清开始细细品读这个雁门关外的古老城塞,并将一点一滴的感悟写进作品里……

“我在雁门关下蜿蜒起伏的明长城上呆了许久,如血的残阳、高高的烽火台,依稀还能听到石匠们挥舞着大锤,敲打石块的声音……挥舞着的铁锤,锤下去的是妻小的平安、老父老母的期盼。臂上的青筋一根根地凸起,跳在每个石头缝里,好让无辜的生灵抵御战火的洗礼,让热爱和平的人们代代繁衍生息。”(摘自史慧清《雁门关外朔州城》)

生活的磨砺没能阻挡史慧清对文学的热爱、对诗意浪漫的向往和追求。慢慢地,她开始喜欢上朔州这块承载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斗、交流直至走向融合的土地。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朔州的人物、山水、地貌、历史、新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纪实散文作品,让自己的文学创作迈上了新台阶。

史慧清的散文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具有诗歌般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文中一事一物都浸润着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以及历经繁华与磨难后的智慧感悟。

史慧清极其爱笑,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笑声犹如银铃般清脆纯净,不含半点尘俗的杂质。“我始终认为,乐观面对生活,就一定会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人和事。我希望用写作联结起眼前的生活和浪漫的‘远方’,在红尘中明悟智慧、自我升华。这是我几十年来读书写作的感悟,也是文学真正的意义所在。”史慧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