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远古时代太原

2023-11-29 09:48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本报记者 李震川

太原,古称晋阳,又有龙城、并州等别称。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晋阳本为狄人领土,晋平公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夫荀吴率兵北征,才将晋阳并入晋国版图。春秋时期距今2700余年,在此之前晋阳在华夏文明历史中又扮演着何样的角色呢?

在太原一直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城。说的是远古时代,太原盆地是一片大湖,常常大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后来舜帝派鲧治理水患以失败告终。舜帝将鲧斩首后让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利的教训,变堵为疏,将石膏山打开一个缺口,即灵石口,将湖水导引入海,于是,水患得以根治,才有了现在的太原盆地。

2022年,由古文字学家耿一川教授牵头的发现太原研究院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庄子上村成立,开始了对远古时代太原城历史的探索与考究。一年多以来,研究院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2023年11月3日,记者跟随发现太原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走进龙角山、茶坊庙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龙角山与化石遗迹

龙角山位于太原市东20余公里处,海拔1673米,与寿阳县、阳曲县交界,因形似龙角而得名。耿一川告诉记者,结合宋代史料,这里就是宋太宗攻占晋阳城后“斩龙脉”的所在。龙角山东南方有“点将台”,可以看到明显的湖水冲刷、侵蚀的痕迹,通过裸露在外的岩石依稀可辨贝类和鱼类骨骼化石。

“化石的存在表明,太原地区原本为海洋,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度隆起,逐渐形成现在的山体。太原盆地就是在地壳运动中,两山先后隆起,隔断海水后形成了一片汪洋大湖。随着岁月的飞逝,到了尧舜禹时期,太原东山开始有了人烟,成为南北通衢的要塞渡口。后因大湖地壳不断作用,泉水外冒,加之山上森林茂密,雨水充沛时向下流淌,造成洪水泛滥,有了后来的大禹治水在太原的故事。”耿一川介绍说。

茶坊庙与茶坊古渡

龙角山下有茶坊庙,为近代重修后的建筑。当地村民67岁的孟银海告诉记者,自己家族世代居于此地,从他的太爷爷起,当地就流传着“茶坊古渡”以及清朝乾隆年间重修“茶坊庙”的历史故事。“传说在大禹时期,太原是个巨大的湖泊,这里就是湖边的一个渡口,很多人会在渡口休息喝水,于是后世起名为‘茶坊古渡’,又修建了‘茶坊庙’供人们祭拜。老人们都说,茶坊庙历史上多次被毁坏,乾隆十八年的时候重修了庙宇”。

茶坊庙留存着一块重修庙宇时所立的功德碑,上面乾隆十八年的字样清晰可辨。孟银海告诉记者,石碑原有两块,除了功德碑外,还有一块记事碑,可惜已经遗失。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

“大夏是太原最早的称谓。实沉到了大夏后,蛮荒的太原第一次有了人烟。实沉好善,带领族人开垦东山,斫木取地,种植粮食;又在此地设置渡口,专供南来北往的水路商船在此歇脚吃茶,后来取名茶坊庙渡口。后来,为治理水患,尧来到太原大湖的东山茶坊庙渡口,考察水情;又乘舟多次往返大湖南北,寻找解决水患的方法,将舟系在渡口旁边的山角处,将其山冠名为系舟山。”耿一川介绍说。大禹治水在太原

虽然依旧缺乏更多的史料与考古发现,但在发现太原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努力考证下,远古时代太原城的来历还是依稀能够理出头绪。

在大禹治水之前,太原盆地是一片泉眼密布、浩瀚如烟的大湖(海子)水世界,水域面积达到5000平方千米,湖水深度达到800米以上,超过了目前的中国第一大湖鄱阳湖。远古时代的太原,地理位置有其特殊性,因泉水迸发横流,加之东西北三面山上的洪水流入,时常突破灵石石膏山山顶,外溢而泛滥,直接淹灌下游的平阳古都。最终演绎出大禹治水的千古传说。

据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理水土,跻登高山,砍伐林木,开凿道路,对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都进行了勘定标记。最后掘开灵石的石膏山口(石膏山为太岳山支脉),空干大湖水,根除了水患,形成了今天的太原盆地。

耿一川介绍说:“发现太原研究院对龙角山附近的文化发掘,只是在零散文化史迹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从历史发展的纵线入手,通过挖掘先秦典籍史料,把远古时代、近代和现代的文化史迹串连起来,形成了目前对太原如何产生的发展史的认知和研究成果。接下来,研究院的工作重点是把反映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文化史迹再横线联系起来,进而将纵向系列的文化史迹和横向发展的文化史迹交织,完整构成历史发展的文化史迹网络。”


责编:韩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