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别策划丨他们,这样“跨年”……
跨年夜,有的人在商场里,边逛街边“跨年”;有的人在户外空地上,边放烟花边“跨年”;有的人在家里,边看电视边“跨年”……同样的夜里,有这样一群人,在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救死扶伤,默默守护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他们就是身披白甲的医护工作者。跨年夜里,本报记者走近医护人员,用镜头和文字聚焦这群最美的人。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文/摄影 本报记者 王雨茜
2023年12月31日跨年夜,记者走进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10层老年病科。穿过长长的布满绿植的通道,来到1002—3床,91岁的李爷爷躺在病床上。“爷爷,手放松点。”护士任婧雯正在给李爷爷夹血氧夹。
“李爷爷患有肺炎,前前后后住院好几次了。”老年病科主任李旭红告诉记者。
多年前,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建起老年病综合楼。目前,老年病科共有106张床位。跨年夜,依然有90%的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住院。因为天气寒冷,每天都有急重症老人入院,李旭红每天都会到医院看望患者。为了能抢到“黄金6分钟”,李旭红选择在离医院最近的地方住下,保证患者出现任何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及时抢救。
老年病科作为该院最大的科室,收住的患者八成以上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年龄最大的100岁。衣柜、沙发、电视、卫生间,是每个医养结合老年病房的标配。针对老年人多病共存的体质特点,综合楼还设有老年呼吸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这样不用患者一个一个科室地跑,老人少受点折腾。”李旭红告诉记者。
“医生,医生,快来!我爸呼吸有困难,快来看看。”
20时01分,910—28床患者家属的几声呼喊 ,打破了此刻的宁静。
李旭红和医生王晓红、潘慧,护士长朱静等五六名医护人员快速跑进病房。
“观察生命体征”
“调节呼吸机参数”
“抽血、吸痰”
“上甲强龙、奥美拉唑”
……
短短的三分钟,空气好像都凝结了,只能听见医生的指令和呼吸的声音。
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大家才深呼一口气。
另一边,911—31床林爷爷呼吸机上的气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由橡胶手套做成的‘支架’,用来支撑呼吸机管路,固定管子,防止冷凝水回流和管路牵拉受压。”朱静告诉记者。今天是跨年夜,大家伙儿突然想到了创意画,就在“支架”上写上了“元旦”二字,让患者及其家属在特别的日子里感受到科室的温馨和关爱。
“我们科室医护人员的节假日跟平时一样的忙碌。”李旭红说。正是有了老年病科70多位医护工作者的守护,才有了老人们节日的安然。
“刘奶奶,今天状态怎么样?我给您翻翻身……”总护士长刘家蓓和护士靳思佳询问着1009—17床刘奶奶的病情,同时将病床的围栏放下,将刘奶奶的双手放到胸前,让她的双脚踩在病床上,大小腿呈一个夹角。靳思佳一只手放在刘奶奶的肩膀上,另一只手放在刘奶奶的臀部,两只手同时发力,一个标准的翻身动作一气呵成。
“赵爷爷,马上就十二点了,祝您早日康复、早点回家。”护士长田翀按照科室惯例,亲切地对802—6床赵爷爷说道。
李旭红谈到,跨年夜和春节期间,老年科的医护团队除了对留院老人给予常规医疗治疗外,也会更多地关注老人其他的生活需求。医护团队在节日期间还给无亲老人充当临时家人,给予他们心理和生活上的照护。
在这漫长的黑夜里,记者在医院采访了3个多小时,所有在医院上班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休息,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
当问到大家新的一年里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的时候,很多人开玩笑地回答“希望新年的第一天,能陪家人一起度过”。
刘家蓓说,希望每一个生命都活得精彩。
李旭红则说,新的一年,会一如既往地、更好地服务老年患者,希望他们幸福、健康,安享晚年。
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这里的医护人员也许才是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跨年夜里的“头”等大事
文/摄影 本报记者 唐志华
2023年12月31日17时36分,记者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病房。“您注意休息,可以用热毛巾敷一敷手腕。”副主任医师侯杰握着住院患者的手叮嘱道,在病房走廊上,一名住院患者找到了侯杰询问停药后的注意事项。
“过元旦了,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就出院回家调理了,你别看现在病房人不多,前几天可是满满的患者。”侯杰向记者介绍道。“气温变化与脑卒中患病风险密切相关。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脑卒中的风险升高1.13%。所以冬天相较于其他时候,脑卒中的发病率会高一些。”
脑卒中分为脑出血和脑梗死。脑卒中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时间!在与侯杰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时间!发生脑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并且脑细胞是不可再生的。脑梗急救黄金时间一般是3—4.5个小时,在这个时间内接受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侯杰说及时发现患者脑卒中并送医能够让后期治疗效果达到最佳。他说2023年3月的一个患者让他记忆深刻,患者发病后及时被送到医院治疗,颅脑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该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在进行溶栓、导管介入治疗后,第二天患者的左侧肢体活动就基本恢复正常了。
侯杰说,他和同事们会定期在社区开展科普和义诊活动,普及如何识别脑卒中,让人们能够对脑卒中有更深的认识,在遇到相关情况后能够及时地将患者送医进行治疗。
侯杰介绍:“我们科室将卒中救治起点前移,与120无缝衔接,打通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急诊与病房链路;多学科通力协作,病情告知、检查检验、患者运送同步进行,极大地缩短了诊治时间,现DNT中位数缩短至47分钟。”
22时30分,侯杰赶到核磁室与放射科的医生对一名患者的核磁检测结果进行讨论,制订手术计划。侯杰说:“整个医院我们科和放射科的关系最好。因为我们科急诊病人的事都是‘头’等大事,所以CT和核磁检查时都是我们科的急诊患者优先。”
23时08分,值班医生张晋岳来到重症室查房。他说:“查完房,看到病人没有大碍,这才能安心去休息。”张晋岳今天腰部突感疼痛,本应该静卧休息,但他坚持查完房才去医生休息室休息。
张晋岳是脑病科副主任医师,1997年就在该院工作,2006年转入脑病科工作。他开玩笑地说自己见证了脑病科“从弱到强”的过程。现在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并且科室结合三芒针、火龙罐、雷火灸等多项中医特色,形成了完善且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
2024年1月1日0时50分,值班护士王晓敏为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调配抗生素。王晓敏说:“这是定点用药,每8小时要为患者用一次药。”核对完医嘱,王晓敏赶去为患者输液。说起跨年有什么感想,她说:“也没什么特别的,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就想换班后好好地睡个觉。”
2024年1月1日1时15分,记者在结束采访后走出医院,街上零星传来放烟花的声音。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坚持守护着患者的平安。
节假日对我们来说只是平常的值班
文/摄影 本报记者 师萟
2023年12月31日17时,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门诊骨科1诊室,骨科脊柱科值班医生王瑞迎来了今天第78名患者。
“大夫,我前几天摔了一跤,胸椎和尾巴骨骨折了,过来复查。”一名女士一手拿着片子,一手扶着腰。王瑞接过片子,“你这半个月前受的伤,怎么今天就出门了。你需要卧床静养!”该女士说:“我来复查,您看要不再拍个片子看看?”“不用拍片子,赶紧回家休息。”王瑞着急地说,“直立会增加骨折处压力,切记回家卧床。春节前来复查一次就可以。”
刚把这名患者“赶”回家,一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推门而入,“别着急,慢慢说,你是怎么啦。”王瑞安抚他道。
“我来给我爸看病,他腰和脚一直疼,拍片子是腰椎间盘脱出,要做手术。可他都70岁了,我担心他身体扛不住。”尽管王瑞一再解释这个只是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对年龄大的人影响不大,但是这名男士始终不放心。“放心吧,这对于骨科来说是常规手术,70岁也不算年纪太大,节后带老人过来就行。”王瑞来不及喝口水,一名年轻的男孩在女友的陪同下进入诊室,“我颈椎不好,四肢发麻,心脏也不舒服。”王瑞问他,“你去心内科检查了吗?”“去了,检查说心脏没问题。但我就是心脏不舒服。大夫,要不你给我开个全身检查。”王瑞笑着说道:“你不用紧张,即便是颈椎有问题,也很难影响心脏。我给你开个颈椎CT,如果不放心,你可以去中医科看看。不必做全身检查。”小伙子拿着检查单出门后,王瑞对记者说:“我不能让他做没必要的检查,浪费钱。”
“今天看了80个号了。”18时许,王瑞站起来跟门口护士打了个招呼,“我去趟病房。”在去往病房的路上,王瑞告诉记者,每个节假日都有医生24小时值班,白天出门诊,晚上在病房。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每一个特殊的节假日都没有特殊的感觉,只是一个平常的值班。王瑞记得2022年跨年夜,半夜两点急诊送来一名30多岁的女士,病因是她原本有颈椎病,在洗浴按摩后,突然全身麻痹,紧急送到白求恩医院,当时考虑到急性损伤越早治疗恢复效果越好,王瑞和急诊及时沟通,开通绿色通道,从入院到完成手术仅用了12个小时。“颈椎脱出会压迫脑神经,多拖延一秒神经恢复的几率就少一分,她还那么年轻,骨科和急诊通力合作,真是紧张的一晚。”
令王瑞记忆深刻的还有2022年12月底的一名患者。那是一个小姑娘,患有腰椎间盘急性脱出,入院检查后住院等待手术。一天早上6点多,王瑞的手机响起,电话里传来小姑娘虚弱的声音:“叔叔救救我,我实在疼得受不了了。”当时王瑞刚刚“阳”了没几天,39摄氏度高烧的他浑身无力。听到小姑娘痛苦的声音,王瑞还是坚持爬起来赶到医院,提前为小姑娘进行手术。“那时做手术最大的挑战是体力,两个小时的手术,中间一度感觉撑不住了。做完手术我浑身都淌水,同事开玩笑说你咋尿裤子了。”
“病房里最辛苦的是护士,你看她们一晚上不停地穿梭在护理站和病房,基本没时间休息一会打个盹。”查完房,已是晚上9点,在值班室能稍微休息一下的王瑞看着匆匆走过的护士感慨地说:“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希望医院门可罗雀,这就意味着大家都健健康康。但是只要有一个病人,我们就会坚守岗位,做好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