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贺西矿原煤准备车间运用精益思维,优化工艺、完善设备、升级系统,实现洗选效益最大化——
技改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海波,最近选煤厂主洗系统运行稳定,入洗原煤含矸量明显减少,灰分也降了不少。你们原煤准备车间功不可没。走,咱们再商量一下提升生产效率的事。”近日,早调会一结束,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贺西矿选煤厂党支部书记谢建平就向原煤准备车间队长王海波发出了邀请。两人边走边聊,不亦乐乎。
原煤灰分降低是选煤厂的事,和原煤准备车间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一路追随他们,一探究竟。
贺西矿生产的低灰低硫、优质稀缺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瑰宝”。2023年以来,该矿秉持精煤制胜战略,在煤炭洗选加工全流程上做文章,特别将精益思维运用在原煤准备系统管理上,优化工艺、完善设备、升级系统、强化管理,实现降低矸石带煤率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入洗精煤回收率,实现了洗选效益最大化。
“矿上使用的重介浅槽分选系统,原先由于管理松散、技术薄弱,矸石带煤率一直难以达到考核指标要求,甚至一度成为影响井下正常生产的‘卡脖子’问题。”王海波说。
破题、解题,贺西矿主动对标先进、上门取经,最终决定因地制宜、因情施策,进行工艺、设备及技术的改造,对设备要做到“三好”:用好、管好、维护好。
为将设备性能发挥到极致,原煤准备车间精心改造、不断尝试,将浅槽排矸粒度下限由原来的80毫米下降至40毫米,既增加了预排矸的处理量,也保证了选煤厂入洗原煤粒度和质量。但这样一来,增加了原煤准备车间系统运行压力,不仅排矸量较原先数倍增加,而且对设备运行效率、产品质量指标的要求等也更为严格。
如何在浅槽处理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有效降低矸石带煤率?原煤准备车间持续在技术改造上谋创新、求突破。原煤准备车间通过恢复改造浓介系统,优化介质净化回收工艺,将分选密度由每立方厘米1.4克提高至1.8克,最大限度回收稀缺资源。别看只有小小的0.4克的差距,原煤准备车间的职工们却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努力。一个月的时间里,王海波带领大家每天跟踪采样,认真计算矸石带煤率,分析结果并持续优化改进工艺。
分选密度的提升实现了“颗粒归仓”,但给原煤准备车间带来了新的烦恼。由于介质浓稠,停机后极易形成沉淀,严重影响次日的正常生产。经过反复研究,该车间在原有鼓风系统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并改造自动鼓风系统和管路,效果立竿见影,介质沉淀的难题也迎刃而解。开启后,分选密度8分钟即达到分选要求,实现了设备性能优、分选效果好、排矸效率高等目标。
善于在司空见惯处多发问、多观察,勤于在习以为常处多钻研、多思考,敢于在问题频发处多改进、常创新,让原煤准备车间掀起了创新热潮。为解决物料流通不畅、管路磨损严重的问题,该车间一边用内层贴有陶瓷的耐磨管替换普通管,一边积极改造浅槽上升流管路角度,恢复分选槽内分选隔板,确保浅槽系统正常运行。
原煤准备车间机电副队长路向斌说,为了维护保养好设备,他们变检修为检养,对设备进行包机管理,减少了设备故障率,保障了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如今,贺西矿重介浅槽矸石带煤率稳定保持在0.5%以下,效益日益显现:月度生产零影响,入选原煤处理量大幅提高,浅槽刮板链条连接板使用周期由3个月左右延长至6个月以上…… 卢佼婕
责编:邢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