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川:对话先贤 成长灵魂

2024-04-03 08:43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艺术经历:王振川,山西万荣人,1968年9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职于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运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名誉主席、运城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监事长,著有《吏事千秋》《天理良心》《龙争虎斗中国史》《于成龙传》《魏风悠悠》等文史著作。《吏事千秋》《于成龙传》及简写本《廉能第一于成龙》分别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

河东大地,人杰地灵,上古时代,尧舜禹皆在此建都,这里是最古老的 “中国”。王振川就出生在河东万荣县的东孝原村,家中世代保持华夏民族耕读传家的古老家风。王振川小时候,父亲喜欢给他讲故事,且大多是古代故事,忠臣良将、才子佳人,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那时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芽。

王振川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上映,他看得如痴如醉。几天后,王振川去同学家玩,发现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西游记》,借回来一读,还是繁体字、文言文的原版。为了阅读这本 《西游记》,王振川找来 《四角号码字典》,一边查字典一边读书。读完《西游记》,他彻底扎进了 “书堆”里,《水浒传》 《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有些能向亲戚同学借到,借不到的就缠着母亲给自己买。自此以后,王振川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中毕业后,王振川考入南开大学。看着南开大学图书馆中浩如烟海的藏书,他激动万分。“那时我迷上了 《周易》和戏曲,大学4年,我不管考不考试,也不管有没有学分、读了这些书有没有用,就凭着自己与生俱来对阅读的热情,读完了我能看到的所有与《周易》和戏曲有关的图书。”王振川回忆道。

王振川大学毕业后进入运城市电视台工作,在《人杰地灵》栏目组担任编导,走遍了河东大地每一处人文景点、历史古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振川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情感体悟融入笔端,写下了大量叙事散文、读书随笔以及传记文学作品。

王振川与于成龙的隔空对话始自2006年,运城市政协编撰《河东文化丛书》,分配给他一部 “名吏卷”,写成后取名 《吏事千秋》。2008年,吕梁市政协拟出版《吕梁文化丛书》,王振川受周宗奇、权文学等作家推荐,开始撰写其中的于成龙传记部分。于成龙传记的写作开始并不顺利,网上资料不少,但很零散,王振川收集了一批,没日没夜地读。后来他在某旧书网上找到了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传》和《于清端政书》。王振川告诉记者,自己是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带着质疑的眼光去探索于成龙的一生,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每一个细节。此书在出版时定名为 《天理良心》。

王振川写的于成龙系列传记截至目前共出版了7次,出版时的书名有所不同。每一次再版时,他都会把自己最新的研究发现加入其中精心打造,只求全方位塑造这位历史上著名的 “廉吏”。

“前人对于成龙的关注点多在一个‘廉’字上,经研究发现,于成龙不仅仅是廉吏,更是位能吏。于成龙并不迂腐,在‘天理良心’的底线内,他讲求宽严相济、善恶分明,有包容之心,所以做成了很多大事。写作于成龙的过程,就是我和他穿越时空的对话过程,我以和朋友谈话交流的语言来写作这部作品,让其内容尽量平和,通俗易懂且有趣味,更重要的是力求符合历史事实,绝不虚构。”王振川言道。

王振川生活简约而充实,读书、写作、听戏。王振川的作品风格亦如其人般简单质朴,善以平和冲淡的语言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却不乏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情感内敛不张扬,却常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令人回味无穷。

“读书、写作,对话先贤,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明悟智慧,让自己的灵魂得以成长。”王振川说。

本报记者 李震川

责编:韩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