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峰:有文学的地方就有诗和远方

2024-10-11 08:41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0949181231080782.jpg

0949158601829509.jpg










本报记者 李震川

艺术经历:赵志峰,笔名夏冰,1964年生,山西定襄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定襄色织厂工人,现为《五台山》期刊校对、忻州日报社质检,曾荣获2019年度山西省十大读书人物。2012年,散文《古刹无言》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创作奖;2013年,短篇小说《搁置》获第二届“潇湘杯”征文优秀奖;2014年,短篇小说《姐姐》获“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2018年,散文《童年,老房子》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光阴书(外二首)》入选《2016山西文学年度作品选·诗歌卷》。

1973年,9岁的赵志峰跟随教书的父亲住进了定襄县神山学校。可能对于大多数小朋友来说,在学校居住如同噩梦,因为再难找到一起玩耍的伙伴。然而对于赵志峰来说,这样的命运安排却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他自幼性格内向,从认字起就和连环画等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神山学校建有图书室,赵志峰成了这里的常客。四年级开始读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连心锁》……读了一本又一本,由于读书太过痴迷,赵志峰小小年纪就近视了,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1984年,20岁的赵志峰进入定襄色织厂食堂工作。对文学有着执着追求的他联合一起进厂的另外7名年轻的“伙夫”,干出一件可写入定襄色织厂厂史的大事———组建青年文学小组,创办油印文学刊物《小荷》。8名终日不离菜蔬、案板的文学青年在工作之余一起学习中外文学名著,创作文学作品,吸引了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就连时任定襄县县长的裴金龙也向《小荷》投了一篇文学评论。

受生计所迫,赵志峰40年来先后做过建筑小工、代课教师、企业工人、广告公司书刊编辑、小区巡逻保安……丰富的社会经历为他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素材。业余时间,赵志峰尽可能投入文学活动。他在子归原创文学网先后任读书版、文学沙龙版版主;在江山文学网曾任散文主编;在中财论坛先后任杂文版、小说版版主。

“各种各样的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各色人等的机会。做小区巡逻保安的时候,我会观察每一个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为我的写作积累素材。有机会我就掏出手机在记事本上写作。在与文学相伴的日子里,我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赵志峰坦言。

小说、诗歌、散文、文艺评论,赵志峰的文学创作体裁十分全面,尤其在小说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赵志峰的小说创作深受“新小说”派作家让·菲利普·图森、罗伯·格里耶以及卡尔维诺、海明威等人的影响,其小说既有“新小说”派力求反映“潜在的真实”的追求,又有简洁、朴实、冷静的语言特点。如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说《搁置》,讲述了主人公“我”寻访朋友洽谈一笔生意,这名朋友却神秘失联的故事。小说描绘了这次寻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人与事———招待所老板的孙女、饭店中偶遇的男人,以及作为象征性意象贯穿全篇的一辆反方向倾倒着的被大雪覆盖的摩托车。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突出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叙事方法,如一部摄像机般客观、冷静、准确地记录一段时空中看到的场景。这样的记录在一般人看来是无意义的、没有结果的,而这恰恰正是作品的主旨。“《搁置》的灵感除了那辆雪地里的摩托车,还来自我为父亲报销医药费的一段经历。它们的交集让我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没有人们自以为是的结局,那种遥遥无期,让人倍受熬煎的等待状态是人生常态。”赵志峰介绍说。

客观地讲,赵志峰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其创新性的叙事方式、实验性文本的探索实践,让这名“草根”出身、而非“学院派”的作家具有明显的 “先锋派”特征。赵志峰将这一切的缘由归结为广泛的阅读,以及对于文学创作无限可能性孜孜不倦的追求。

“读与写是我业余时间最基本的生活内容。换句话说,文学贯穿了我的生活。我觉得,文学是超越了物质层面的东西,它让人充实、让人宽容、让人善良、让人思考、让人有了面对一切生活境况的勇气。我相信,有文学的地方就有诗和远方。”赵志峰说。


责编:韩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