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棍:用诗歌记录山谷旷野的风
本报记者 师萟
艺术经历:张常春,笔名张二棍,1982年生于山西代县,山西省地勘局217地质队钻探工人,兼任《山西文学》编辑,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诗集《旷野》《入林记》《搬山寄》等,曾获《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茅盾新人奖、闻一多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赵树理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西部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
黢黑的脸庞、不大的眼睛,脸上满是风餐露宿的印记,初见张二棍,很难把他和诗人联系起来。
“我是地勘一线的工人,是野外工作生活给了我灵感。”张二棍坦然地说。
走过高山大川、钻过深山老林、见过乡野荒村,20余年的野外勘探生活使张二棍获得了无数接地气、充满泥土气息的素材和感悟。他的父亲原本就是地质队的老钻探工人。18岁,张二棍进入地质队,成为一名钻探工。干了10年地质钻探工作后,张二棍突然写起了诗。10年里的所见所闻丰沛了他的精神世界,他想要把每一次灵感迸发的瞬间抓住。
2000年,张二棍所在的217地质队主要负责石油之外的各种矿藏钻探工作。除了冬天山里没法干活,一年三季他都在山里度过。 “山里手机没信号,大家不干活的时候就喜欢打牌。我不爱打牌,因此进山时就带上二三十本书。”张二棍写诗的灵感来自钻探工作间隙的“胡思乱想”。张二棍习惯将头脑中的灵光一现随手记在纸上或手机上,开始是写小散文、小日记,慢慢开始写诗,手机有信号的时候还会上传至诗歌论坛,直到现在,他依然喜欢在手机上随手记录诗歌。仅用了三四年时间,他就出版了诗集,收获了大量读者。
二棍是小时候在老家的诨名,取笔名时就随意用了。对于他来说,张二棍是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诗歌世界的人,张常春是钻探工。他说诗人不应该被定义,看遍世间百态才能写出诗。“比如医生诗人,会说写诗像望闻问切,农民诗人会说写诗如同春种秋收,司机诗人会说写诗就是刹车油门……把诗歌还原到现场,才更为妥帖。”
有一次,张二棍在山上照看设备,10月份突降大雪,大雪封山阻断了交通,在山里待了几个月都没有人交流,感官也变得十分敏感。“没人说话,只能去感受,看见老鼠都想跟它玩一玩,把它当作朋友。”这种孤独安静让他有更多时间向内探求。
张二棍很早就当上了钻探组组长,还多次被评为省直工委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018年,张二棍从217地质队被借调到省地质勘查局,负责编辑内刊《那山谷的风》,并兼任省作协主办的 《山西文学》编辑。
多年来,张二棍创作的诗歌都源于真实的生活。“创作诗歌就是由实到虚的过程,诗人要做的就是把日常所见进行艺术加工并赋予美感,从生活中找寻诗意。”
张二棍认为写诗是一辈子的事,写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反映世界。
进入中年,张二棍的风格由“短平快”逐步变得 “宽深缓”。他早期写诗有感而发十分随性,如今逐渐形成风格。创作十余年,张二棍成绩斐然,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张二棍说:“我并不在意技巧,更愿意用真诚感动读者。”
责编:韩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