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华:实现“八提” 做到“八解” 扎实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5-02-26 06:57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产业工人的关心关怀,为进一步深化产改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从山西省七年来推进产改的生动实践来看,要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就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理解深化产改的目标任务和工会的职责定位,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产改走向深入。

一、深刻理解深化产改的目标任务,实现八个“提”

《意见》全文共27条4000余字,字数不多但含金量很高,紧紧围绕产业工人最关心的问题,直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旨在激发起广大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让广大产业工人在改革中得实惠。

一是地位要提升。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但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产业工人这一职业吸引力不强,产业工人自身也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要提升产业工人地位,首先要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优秀产业工人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中的比例,引导产业工人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还要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稳步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加大对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二是队伍要提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是推进产改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了,地位和收入也就相应提高了,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产业工人就能主动学技术、提技能、增本领。要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构建有利于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体制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人社、工会、社会、企业等多方作用,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相关制度体系,加快“1+N+N”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实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推动形成培育产训评一体的技能生态链,让产业工人主动学技术、提技能、增本领,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三是收入要提高。提高产业工人收入,让他们享受高品质生活,必须逐步解决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意见》把维护劳动经济权益单独成篇,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对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的重视。要认真落实山西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

四是待遇要提标。产业工人发展通道不够通畅是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意见》从产业工人发展待遇着手,抓住了消除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障碍的关键,从横向贯通和纵向发展两个维度,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规划了明确的发展通道。横向方面,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探索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纵向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序列,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

五是活动要提气。山西省在全国第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展现了我省产业工人的精湛技艺和良好风貌,让广大产业工人倍受鼓舞和激励。要继续通过开展培训、文体活动、慰问活动、技能竞赛等,充分激发职工干劲,凝聚职工精气神,引导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是工作要提效。职工队伍的技能提升、岗位创新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企业效益,这也是深化产改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推进产改工作的角度来说,也要讲效率、讲效果、讲效应,要建立相关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效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落细。

七是企业要提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是推进产改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建立健全促进企业重视和积极推进改革机制,激发企业推进改革的内生动力,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精准发力,强化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着力扩大民营企业产改覆盖面,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指导力度,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将改革引向深入。

八是发展要提速。产业工人队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推动经济转型,还是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推动我省制造业振兴升级,都急需一批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产业工人大军。深化产改,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对我省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重大任务、重点领域,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系统谋划,增强产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切实履行工会牵头抓总职能定位,抓好八个“解”

各级工会组织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必须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必须发挥工会组织体系健全、联系产业工人紧密、熟悉产业工人需求等优势,立足职责定位,把各项工作做到产业工人“心”上。

一是思想解放。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等国内外发展形势,对深化产改提出新课题新挑战。必须进一步拓宽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引导新时代产业工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功新时代。

二是政策解惑。要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和答疑解惑工作,贴近职工群众,通过鲜活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解读产改政策,让广大产业工人加深认识并从中受益。

三是文化解渴。要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站点和宣讲队伍作用,积极构建“大宣传”格局,不断引深“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车间”宣讲、 “三送三进”、 “玫瑰书香”等各类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正能量丰富浸润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身体解压。要以满足产业工人身心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态化、精准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打造升级“工”字系列职工文体活动品牌,引导产业工人劳逸结合、释放压力、舒心工作。

五是心理解忧。产业工人心理健康是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在关注和支持产业工人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做好产业工人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构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使职工快乐工作、愉快生活。

六是生活解愁。创新开展“我们的节日·工会就在身边”“关爱各业职工·工会在行动”主题活动,传递工会组织温暖。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问题,做好法律援助、政策咨询、职工婚恋、托育托幼等服务工作,持续擦亮工会“四送”等传统品牌,切实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是生产解难。生产一线是企业技术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广大职工创新的广阔天地。要着眼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广泛深入开展各级各类劳动技能竞赛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破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效率、创造效益。

八是风险解除。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加大特殊行业劳动安全保护力度,延伸职工安康工作站和基层劳动关系法律服务站点触角,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益,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产业工人是改革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直接受益者。产改搞得好不好,产业工人最有话语权。在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以产业工人为中心的改革导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了产业工人,依靠产业工人,造福产业工人。必须始终围绕产业工人特点、需求来谋划和推进改革,激发起广大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起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必须着眼破解产业工人队伍面临的难题,从加强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拓宽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等方面深化改革,让广大产业工人在改革中得实惠。

各级工会干部必须当好深化产改的促进派和实干家,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扎实推动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文原载于《中国工人》2025年2月刊,作者为山西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