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豫生:穿越千年的遇见
《烟雨太行》
山西工人报首席记者 司雁
艺术经历:张豫生,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画院研究部主任,《新美域》期刊执行主编,一级美术师。主要作品:2021年12月,山水画《山静日长》入选“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2022年10月,山水画《清风拂山岗》入选“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同年4月,山水画《烟雨太行》获第四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2023年4月,山水画《又见太行》入选“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同年4月,《云轻风住》入选“轩辕情中国梦”全国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展。
他是一名专业画家,30多年来,在山西省书画院供职,在一间斗室内精耕细作。2015年后,他迷恋上了山水画创作,并有佳作频频问世,画作多次入选国展,他的名字在山西书画圈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他就是山西省书画院研究部主任、《新美域》期刊执行主编、一级美术师张豫生。
山西省书画院七楼最左边的一间房间是张豫生的办公室兼创作室。冬日下午的太阳照亮了办公室,也为他的画洒上了浅浅淡淡的光影。张豫生个子不高,戴一副眼镜,隐于世人,普通平凡。可他的画作却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力,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他笔墨下的太行山有一种独特的美,他依山就势描绘的民居,有着诗与烟火的气息,傍着古树参天、小河潺潺,是多少人心目中美好、宁静的家园。
张豫生说,山水画远看有气势,近看有味道。在他的画作《烟雨太行》里,笼罩在山雨中的小村落宁静中有一种湿漉漉的韵味。大面积的湿墨勾划出立体的山脊,裸露的山崖,黄顶白墙的民居,还有水库、登山步道、高压线桩,把现代化文明融入传统山水画作中,体现出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气象。整幅画给人一种“烟雨风光春分时,浅黛春山处处纱”的意境。
张豫生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曾就读山西大学历史系,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喜欢音乐和绘画,且无师自通。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张豫生对美术、书法特别感兴趣。1991年,张豫生在太原师范学校美术班学习,毕业后来到山西画院(现山西省书画院)工作,环境熏陶之下,他对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篆刻,甚至文艺理论都有涉猎。2015年后,张豫生主攻山水画、隶书,逐渐在圈内崭露头角。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他这样说:“山西地域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地貌特征。我经常去太行山和吕梁山写生,住在土窑洞,吃农家饭,有时在山里一待就是半个月,山里气候寒冷,有一次冻得不行,从小卖部买了秋衣裤全身套了四五层,还觉得寒气入骨。没办法,对景写生就是这样,有时候毛笔都冻住了,握毛笔的手也冻僵了,可面对眼前的大山,心绪难以平静。于是,调动全部的精气神,描绘出了时光赐予大山雄浑的样子。”
为了创作,张豫生系统研究了西方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立体派画家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等大师的作品,在实践中不断地融合,加强画面的结构意识和符号提炼能力。在写生和创作中,当他带着新的思维进入山水画中,发现一切悄然发生着变化,甚至有脱胎换骨的感觉。近年来,张豫生的山水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证明了他探索出来的这条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这让他获得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决心要把山水画的创新之路走下去。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至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穿越千年的遇见,让我倍加珍惜。”张豫生说。
在张豫生的画作中,入目皆是陶渊明式的宁静、淡泊,这让他的作品能够抚慰城市里众生的心。
责编:韩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