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的嬗变
太原市东西山林区管护中心积极承担为省城六城区义务植树提供优质壮苗的任务,五年来累计无偿供苗八千余株;开展总计一百余次义务植树活动,覆盖人数七千五百余人;累计新培育幼苗两万余株……
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的嬗变
山西工人报首席记者 司雁 记者 武燕菲
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这个时节的龙城太原,大地尚未解冻,但风中已经有了丝丝暖意,一派初春景象。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太原市东西山林区管护中心(太原市林木良种繁育中心),走进一棵棵大树的“家”,追根溯源,探究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的嬗变,真正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
这里是绿色梦想升起的地方。5年来,该中心积极承担为省城六城区义务植树提供优质壮苗的任务,累计无偿供苗8000余株;开展总计100余次义务植树活动,覆盖人数7500余人;累计新培育幼苗20000余株……走在该中心新店良种育苗基地的路上,随处可见密密匝匝的树。这里是“树的王国”,基地目前达到出圃条件的优质壮苗大约有4000棵杜仲、4000棵白皮松、2000棵海棠、1200棵国槐、300多棵复叶槭……
从田里拾起长满小灯笼叶子的枯枝,每一个灯笼型的叶子里包裹着一颗小小的黑色种子,这是北京栾的种子。微风吹过,高大的北京栾发出沙沙声,似乎在诉说着它的前尘往事。包裹在细长匙状叶片里的是白蜡种子;一头像豆子,向后延伸出一个翼的是复叶槭的种子;长着一对对小翅膀的是五角枫的种子……它们各具形态地长在这片土地上。“从一粒粒种子长成一棵棵大树,真是生命的奇妙旅程!”记者不由得感叹。而守护他们成长的就是在这里坚守的30余名林业职工。
“五角枫的种子在水里泡一天,捞到湿沙里,用湿沙盖住,保持一个星期左右,芽就出来了。像五角枫、囯槐、白蜡、复叶槭、丁香等育苗需要沙藏;白皮松特殊,需要雪藏。”林业专家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每一粒种子。
在新店良种育苗基地2号大棚,工人李平正在为小树苗锄草。他在新店育苗基地工作了13年。大棚里有照山白、五角枫、连翘、金银花、杜鹃。照山白刚运来时只有30厘米高,在李平的精心照看下,长了4年的时间长到1米高、指头粗细。“照山白叶子有毒,开小白花,长得慢,但绿化效果好。它是一个试验项目。从2023年开始,基地引种驯化照山白育苗600多棵。”李平说。他正用锄头松土,在他的指导下,记者拿起锄头为小树苗松起土来。大棚里非常潮热,一会儿就浑身出汗了。李平每天要在大棚里浇水、锄地、修剪达8个多小时。天气暖和了,他还要去园里用微耕机耕地、栽树、起树、浇水、修剪。每年3月下旬到10月底是李平最忙碌的一段时间。
到了呼延基地,才到了该中心工程师范俊杰真正的“家”。他在该中心工作了35年。本来新店办公楼里有他的办公室,他说坐不住,经常往这里跑,不是育种,就是指导工人进行苗木管理。在他小小的培养房里,软软的细沙下面,一粒粒五角枫的种子正在努力出芽。
蹲在呼延基地的田埂上,范俊杰耐心地给记者讲解着一粒种子长成大树的过程:种子先经过催芽,在育苗床育苗,最后在大田里长成大树;或者将枝条扦插在苗床,等它生根发芽,最后进入大田培育成大树。
在呼延基地有金叶榆、金枝国槐、北京栾、复叶槭等23个品种。白皮松容易受到松梢斑螟的侵害,要经常进行除草等抚育管理。白皮松第一年苗高仅为4—6厘米,第二三年能长5—7厘米,3年以后进入小苗期,平均每年可长12—14厘米,高度超过一米以后,每年可长30—40厘米,长成一棵大树实属不易。
树苗出圃是有严格规定的:北美海棠直径4厘米以上,松树、柏树高度2.5米以上,金叶白蜡直径5—15厘米,国槐直径5—10厘米以上,就可以出圃了。这些树苗需要有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调拨单,才能去往太原市六城区义务植树基地。每到这时候,范俊杰总是很舍不得,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怕移植不活,总是千叮咛万嘱咐。
汽车在西山的山路行驶。记者来到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水乡,跟随护林员张建国顺着羊肠小道爬上了山冈,只见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油松林、侧柏林。他每天要走两万多步去巡山,主要看林木有无异常情况、有无病虫害,人们是否带火上山,有没有人为破坏树木等。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还前往太原崛围山飞行者航空飞行营地,站在山头往下望,视野顿时开阔了许多。
张建国说,眼见着西山变得越来越好了,先绿起来,后富起来。西山的红叶经济带动着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村里有了采摘园,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休闲娱乐。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老百姓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
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的嬗变,缘于几代林业工人的辛勤付出。在他们的努力下,山上树木多了,生态环境好了,乡村变美了,城市也变美了。广大职工群众在闲暇之时,也有了游玩的好去处。一片片的绿色森林是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营造生态宜居家园的实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