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运路 奋进新征程——庆祝全总、省总成立100周年·劳模风采录丨钢花映照赤子心——全国劳模、炼铁专家史崇英的钢铁人生

2025-04-09 08:42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开栏的话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初心如磐。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山西省总工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回望三晋大地激荡人心的红色工运史,总有一串闪耀的名字穿透时空——他们用铁锤砸碎旧世界的枷锁,用汗水浇筑新中国的脊梁,用匠心雕琢新时代的华章,一代代时代先锋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

今日起,本报推出“百年工运路 奋进新征程——庆祝全总、省总成立100周年·劳模风采录”专栏,通过寻访山西工运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事件,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劳模的奋斗故事,在重温百年工运辉煌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感召下,书写新时代山西工人阶级的壮丽篇章。


钢花映照赤子心

——全国劳模、炼铁专家史崇英的钢铁人生

山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李震川

阳泉铁厂,一座矗立在太行山麓的钢铁堡垒。高炉喷吐的烈焰映红了半个天空,铁水奔流如大地血脉……这里曾是与汉阳铁厂、本溪铁厂齐名的我国三大民族钢铁企业;这里曾是新中国的工业脊梁。上世纪50年代的炼铁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与人力号子交织,汗水和铁屑一同飞扬。在这片钢与火的世界中,曾经活跃着一名身材瘦削却目光如炬的年轻人——史崇英。他像一枚倔强的钢钎,将自己深深扎进这片热土,用半生光阴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从筚路蓝缕到砥砺前行的壮美诗篇。

炉火淬炼报国志

史崇英1928年出生在阳泉郊区的荫营镇三都村,是家里兄弟姐妹7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然而,他从降生就没有享受过父母、兄姐的宠爱,无休止的劳作、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是包括史崇英一家在内当时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生活的全部。16岁那年,怀着打碎腐朽旧世界、过上崭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史崇英悄悄离开了家乡,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战斗生活。

阳泉盛产煤、铁,阳泉人民自古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然而,这些优势并未让阳泉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军阀的剥削、日寇的蹂躏让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直到1947年5月2日,史崇英回来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威武雄壮的解放军雄师。隆隆炮声裹挟着复仇的火焰,打破了束缚在阳泉人民身上的枷锁——阳泉解放了。

1948年,史崇英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到已回归党和人民怀抱的阳泉铁厂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炉前工。

阳泉铁厂的前身为保晋铁厂,1917年由买办资本家创立,是一家与汉阳铁厂、本溪铁厂齐名的我国民族钢铁企业。铁厂一路走来,道路起起伏伏,高炉拆了又建、熄了又燃。回归人民怀抱,这家曾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企业饱受战火摧残,满目望去,一片疮痍——3座高炉已经全部停产待修,仅余两座倒焰式耐火烧窑、两台破烂的风机、两台机床以及少数斧、锤、钳等工具。占地204062平方米的铁厂,仅剩下了100余名工人,技术工人流失严重。

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在阳泉铁厂铺开了。彼时的炼铁车间,设备陈旧得像老迈的骆驼,工人们用铁锹和血肉之躯对抗着上千摄氏度的热浪。史崇英这个刚刚20岁的年轻小伙在滚滚热浪中开启了滚烫的“炉火人生”。

铁水奔流显初心

阳泉铁厂恢复生产之初以生产民用陶瓷为主。随着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阳泉地区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阳泉铁厂也成为大力支援解放战争的重要工厂之一,开始大量生产生铁产品,供给军工厂制造武器、弹药。

1948年8月,山西境内各个县城已全部解放,太原城成为一个孤岛。为了阻断我军军事物资的生产供应,垂死挣扎的阎锡山军队开始频繁派出飞机,对阳泉铁厂展开轰炸。据《百年阳钢》记载,1948年8月6日至8日,短短3天内,阳泉地区被飞机轰炸了十几次,阳泉铁厂的高炉更是连续遭遇狂轰滥炸。然而,就是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史崇英和一众炼钢工人顶着炸弹的烈焰和碎片,硬是没有停产一天。1948年,阳泉铁厂的生铁产量高达7280吨,全面超过了解放前的生产水平。

史崇英的幼子史秋明曾经问过父亲当时是否害怕,史崇英回答说:“怎么不害怕?但我们不能退缩。我饱尝过旧社会的苦,好不容易迎来了新社会的甜。以前我是‘奴隶’,现在翻身做了‘主人’,豁出命来,我也得保护好高炉,让它生产出更多的铁,支援前线打胜仗,解放咱们所有的劳苦百姓。”

殚精竭虑见匠心

1954年,26岁的史崇英成为阳泉铁厂一号高炉最年轻的炉长。

“一五”期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百废待兴,对钢铁的需求量极大,重工业发展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课题。阳泉铁厂同全国所有工业企业一样,面临着大发展大提高的考验。阳泉铁厂生产铸造生铁历史悠久,“一五”期间,国家为了发展机器制造工业,上级部门根据阳泉铁厂的生产特点,要求3座高炉全部生产铸造生铁。

时间紧、任务重,史崇英作为一号高炉炉长,面临的困难不可想象。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冶炼技术、高炉设备、生产工艺还很落后。阳泉铁厂作为我国的骨干钢铁企业,主要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生产操作机械化程度低;设施设备简陋;各岗位操作工新手占到75%以上……尽管困难重重,可史崇英硬是凭着“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拼搏精神,带领一帮仿佛有使不完力气的棒小伙,全身心地扑在了高炉管理和生产上。在史崇英的率先垂范下,阳泉铁厂一号高炉单炉生产指标稳中攀升,连创高产纪录,炼铁生产实现月月超产,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任务。1956年,史崇英所在的炼铁车间一号高炉,获得了“阳泉市先进集体”和“阳泉青年高炉”称号;史崇英同时成为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高炉炉长。

1956年,史崇英作为优秀青年工人的代表,被选送进入北京钢铁工人技术学校学习。在这里,史崇英从认字、写字学起,如饥似渴地学习关于高炉的技能理论知识,创造了从一个文盲到技能工人转变的奇迹。

1958年“大炼钢铁”的狂潮中,一些高炉炉长犯了因盲目增产导致炉况恶化的错误,可史崇英这个不久前还是文盲的技术工人,却出奇地冷静。他吃在高炉旁、睡在炉台旁,长期坚守和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像老中医把脉般精准调控炉温,在“不达高产,绝不离岗”的誓言中,带领工人们创下日产206吨的纪录,并取得了设备利用系数2.619吨的骄人业绩。

一鸣惊人入“群英”

客观地讲,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还不能算是一个工业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我们的钢铁产量甚至不如比利时、瑞典等小国。我们缺乏冶炼设备制造能力,人才培养体系薄弱……但我们伟大的工人阶级最不缺乏迎难而上、白手起家的雄心壮志以及聪慧的头脑。

上世纪50年代,阳泉铁厂面临着原燃料不足的困难局面。困难当头,史崇英开始动起技改的脑筋。他白天趴在炉膛前观察火焰颜色,晚上在油灯下翻烂了从北京钢铁工人技术学校带回来的教材。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史崇英在厂里的科技攻关会上率先提出以生石灰代替石灰石作溶剂的新思路。

以生石灰代替石灰石作溶剂,最大的难点是找到石灰和焦炭的最佳配比值数,这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进行大量试验。厂里的高炉是史崇英的“心头肉”,而且生产任务繁重,他没时间利用,也舍不得利用。好在当时正处于“大炼钢铁”时期,许多农村建有“土高炉”,于是史崇英盯上了这些“土高炉”。

据史秋明回忆:“我六大爷当时在三都村铸造厂担任厂长,厂里建有‘土高炉’。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父亲一下班就蹬着自行车跑去三都村,利用‘土高炉’反复试验石灰和焦炭的配比。那段时间,我很少见到父亲,很多时候他住在三都村铸造厂,连夜进行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经过无数次大胆严谨的科学试验,史崇英终于成功找到了石灰和焦炭的最佳配比值数,通过高炉实践运作后,证明效果良好,吨铁焦比降低11.2%,生铁产量增长达27%,每吨成本降低了5元,年生铁产量增加了5628吨。

阳泉铁厂一号高炉以生石灰代替石灰石作溶剂的先进经验瞬间轰动了全国,国家冶金部向全国中小型冶炼高炉大力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对锰铁冶炼高炉的提产提质效果更为突出。

1958年,史崇英获得“山西省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应邀赴太原钢铁厂、临汾钢铁厂等企业“传经送宝”。

1959年11月,史崇英带着“以生石灰代替石灰石作溶剂”这一科技创新先进经验光荣进京,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

“健将炉长”“活地图”

载誉归来,史崇英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更加坚定了向科技要效益的决心。针对生铁产品质量无端下滑的问题,史崇英大胆提出合理使用煤气曲线,适当调整和提高炉温的方案,很快就捋顺了高炉的冶炼运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合格率由以往的10.3%迅速攀升至96%;由史崇英主导的加强炉内脱硫技术改造,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品质长期保持在96%以上,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大力推广使用流量计,高炉风量由0.95提高到1.17;借鉴鞍钢的经验,推广安装马蹄形风口,减少了高炉休风次数和单次时间,提高了炉缸温度,炉内脱硫得以顺畅,保证了高炉运行稳定和高质高产。

高炉如同史崇英的孩子。他熟悉它的每一个部件、每一颗螺丝。那台在当时并不先进的高炉,在他的悉心护理下发挥了最大效能。史崇英也因此获得了雅号——健将炉长。

1974年,史崇英升任炼铁车间生产副主任。他没有当遥控指挥的“坐镇将军”,而是每天坚持深入各个生产单位,现场检查督促指导。炼铁高炉、检修工段、铸铁机、水渣池、储铁库……甚至是与生产有关的兄弟单位的原燃料储存场,他每天都要亲自了解查看,一圈下来至少绕行近6公里,耗时整整一上午。

史崇英的这一工作习惯一直坚持到离休,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1983年后,父亲的身体渐渐出了问题,常常头晕,还患上了高血压和肺气肿。当时,我和二哥也在厂里工作,经常能看到父亲步履蹒跚的身影,时而停下来咳嗽一阵,时而因头晕扶着东西站一会。有人跑过去扶他,他永远都是摆摆手,说一句‘没事儿’。”史秋明回忆说。

由于事必躬亲,史崇英随时掌握着厂里生产一线运行单位的具体情况,即使生产运行临时遇阻或偶遇突发事件,也能做到镇定自若和泰然指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史崇英就算不在现场,也能迅速判断原因,及时提出正确的处置建议,从没有因不当指挥造成事故扩大或导致次生事故发生。因此,工友们再送他一个雅号——炼铁车间生产运行“活地图”。

丹心永铸钢铁魂

1990年2月1日离休那天,史崇英摸着高炉基座久久不语。有人看见这位62岁的老人悄悄抹泪……40度春秋,他像守护孩子般守护着这些“钢铁巨兽”,记录它们每一次“呼吸”的数据,比记住子女生日还准。

在为史崇英召开的欢送会上,他坚定地告诉簇拥在自己身边的新一代阳钢工人:“我这一辈子无愧于党的教育和培养,无愧于领导的关怀和厚爱,无愧于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沉甸甸的话语朴实无华、诚恳厚重,这是他勤恳敬业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了心爱的钢铁事业,史崇英牺牲了太多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在史秋明的记忆中,父亲总是早出晚归,陪伴母亲和4个儿子的时间屈指可数。

“最让父亲痛心的是母亲的去世。1983年,母亲头晕摔倒被送医。在医院陪了母亲一会儿后,感觉她病情不算特别严重,当时正有个技改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父亲放心不下就返回了厂里。父亲走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的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对于工作依然认真负责。”史秋明回忆道。

从保晋铁厂到阳泉铁厂,从阳泉钢铁厂到阳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1月2日,曾创下无数辉煌的百年阳钢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进入破产程序。当时的史崇英已经是76岁的老人。阳钢破产时,史秋明常常看到父亲在半夜悄悄哭泣。“父亲是个非常纯粹的人,他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岁月,对党和国家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内心无比迫切地希望看到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也深知只有淘汰那些落后的产能,我们国家才能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可问题是他太爱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高炉了,当看到这些高炉即将隐入历史尘埃时,怎么能不难过呢?”

从1996年起,我国钢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这个记录至今已经保持了29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辉煌将长久延续下去。

当记者问到2012年6月12日史崇英去世时是否说过什么时,史秋明的回答是,“没有,走得很安详”。也许这就是一位目睹了我国钢铁行业从废墟中走出,一路披荆斩棘走向辉煌,直至傲立世界之巅的老劳模内心最后的骄傲吧。

史崇英的一生,恰似一炉永远翻滚着的钢水。在“土法上马”的年代,他用科学精神为蛮干热潮注入理性;在设备落后的条件下,他以工匠智慧弥补技术鸿沟。他的故事超越了劳模叙事的框架,成为新中国工业精神的原点象征——那种将个人命运熔铸于国家需求的赤诚,那种用双手在贫瘠中开凿光明的坚忍。今天智能高炉取代了人拉肩扛时,以史崇英为代表的“钢铁英雄”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遗产,更是一座关于“何为真正劳动者”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