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城底矿打造“四位一体”工作室创建新模式

2025-04-27 08:26 来源:山西工人报
字号: A A-

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  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

镇城底矿打造“四位一体”工作室创建新模式

山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贺芳芳 报道:职工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技能人才710人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人才培养效率提升40%,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镇城底矿在深化产改过程中,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聚焦“培训、培养、创新、创效”目标,通过整合“马黎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与“赵若鹏职工创新工作室”资源,构建起“硬核设施筑基+精准培育赋能+标杆引领辐射+创新价值转化”四位一体的创建模式,为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镇城底经验”。

硬核筑基,打造国家级实训平台。该矿投资建设机电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多功能创新中心三大功能区,配备6000V高压电实操系统、防静电工作台群组及智能化教学设备,构建起“理论教学—模拟演练—实景操作”全链条实训场景;引入PLC控制模拟装置、安全监控数字孪生系统等先进设备,实现了装备智能化升级,增强了培训实效性;建立“需求清单—建设标准—验收流程”三级管控机制,联合纪委、企管等六部门开展全要素验收,打造管理标准化体系,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合规运行。

精准赋能,“双链驱动”破解技能人才成长瓶颈。该矿建立阶梯式培育链,从“青蓝计划”到“技能等级认定”再到“工匠特训”,递进式培养不断档,全年开展电钳工、安全仪器监测工等专项培训710人次,合格率100%;完成两个工种89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获证率100%;组建6对“技术大拿+青年骨干”师徒组合,学员优良率100%。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赵若鹏通过山西省工程系列矿山和能源专业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评定为矿井通风与安全工程高级工程师。同时,构建起产学研融合链,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开展“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本质安全型电源的优化及传感器的低功耗”项目攻关;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共建技术导师团队,实现“科研项目进矿井,技术骨干进高校”双向赋能。

标杆引领,塑造行业级示范效应。该矿还建立“‘五小’创新—成果转化—专利申报”激励机制,2024年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4项科研成果实现井下应用。其中,“注浆封孔稳压装置研究”和“普通钻机超前机载瓦斯断电仪的应用”解决了煤矿井下钻孔、封孔施工现场瓦斯管理方面的难题,形成了马黎明监控故障快速排除法、甲烷传感器“看听查修验”五步维修法等可复制经验,对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该矿建立了项目制攻关模式,组建跨专业创新小组,自主维修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可逆真空电磁起动器等20余项设备,修旧利废节约成本达30余万元。同时,着力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效率提升40%、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

责编:邢雁